工人日報近日發表的《以高質量的勞動創造推動高質量發展》一文深刻指出,在產業升級與消費變革的雙重浪潮中,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在于勞動要素的質態躍升——它不僅是勞動者技能的迭代,更是勞動過程的重構與勞動價值的延伸。對于陶瓷磚企業而言,這一命題更具現實意義:作為傳統建材產業的重要分支,陶瓷磚行業既面臨環保標準升級、產能過剩的挑戰,也迎來個性化定制、綠色消費的市場機遇。唯有以高質量的勞動創造為支點,才能撬動企業從"規模擴張"向"質量效益"、從"要素驅動"向"創新驅動"的轉型之路。
一、勞動創造的根基:勞動者能力的系統性升級
陶瓷磚生產的特殊性,決定了其對勞動者能力的高要求。從原料處理環節的礦物成分精準配比,到壓制成型階段的密度均勻控制;從噴墨印花環節的色彩還原度調試,到燒成階段的溫度曲線動態優化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勞動者掌握跨學科知識與精細化操作能力。傳統陶瓷磚企業中,勞動者技能多依賴"師帶徒"的經驗傳承,但在高質量發展階段,這種"經驗型勞動"已難以滿足產品的高穩定性、功能多樣性與環保嚴苛性需求。企業需構建"知識+技能+創新"的三維能力培育體系:一方面,通過數字化工具(如智能檢測設備、工藝仿真軟件)的應用培訓,讓一線工人掌握數據采集、分析與工藝調整的基本邏輯;另一方面,依托跨部門技術交流平臺,推動研發人員與生產工人的知識融合,使工藝改進從"被動解決問題"轉向"主動優化創新";更重要的是,通過文化浸潤培育"精益求精"的工匠精神,讓勞動者從"完成任務"的執行者,轉變為"追求卓越"的價值創造者。當普通工人能夠精準識別原料特性并調整配比,當技術工人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調試工藝參數,勞動的"含金量"將直接轉化為產品的競爭力。
二、勞動創造的關鍵:生產流程的科學化再造
陶瓷磚企業的勞動過程,本質上是對物理、化學規律的精準把控與資源的高效配置。傳統生產模式中,勞動流程常因信息割裂、標準模糊而存在冗余損耗——從原料倉儲到生產線投料的時間差可能導致物料變質,從成型到燒成的參數銜接不暢可能影響產品合格率,從質檢到包裝的環節脫節可能增加返工成本。在高質量發展要求下,企業需將勞動過程轉化為可量化、可追溯、可優化的系統工程: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實時采集各環節數據,用算法模型替代模糊經驗,實現燒成溫度、壓力、氣氛等參數的智能調控;通過精益管理消除工序間的等待與搬運,用標準化作業流程壓縮無效勞動時間;通過跨工序協同打破部門壁壘,讓研發端的需求(如防滑性能指標)與生產端的操作(如原料研磨細度)形成精準匹配。這種基于科學邏輯的流程再造,不僅能降低能耗與損耗,更能穩定產品質量,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提供可持續的技術支撐。
三、勞動創造的指向:價值鏈條的生態化延伸
陶瓷磚的價值,早已超越"建筑材料"的單一屬性——它是空間美學的載體,是環保理念的體現,更是生活方式的延伸。在消費需求從"功能滿足"轉向"價值認同"的今天,勞動創造的價值需從產品本身向全生命周期延伸。陶瓷磚企業需引導勞動者從"生產導向"轉向"用戶導向":研發人員需深入研究不同場景下的使用需求(如衛生間濕區的防滑性、客廳空間的裝飾性),用勞動創造解決用戶的隱性痛點;設計人員需挖掘傳統工藝的文化基因(如宋瓷的釉色韻味、現代藝術的抽象表達),用勞動創造連接歷史與現代;服務人員需關注客戶的個性化訴求(如大規格瓷磚的鋪貼指導、舊磚翻新的環保方案),用勞動創造提升產品的情感附加值。當勞動不僅是制造產品,更是創造需求、傳遞價值、連接生態的過程,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將從"性價比優勢"升級為"價值生態優勢",發展路徑也將從"單一生產"轉向"全產業鏈服務"。
從手工制陶的作坊到智能化工廠,從標準化瓷磚到定制化裝飾材料,陶瓷磚行業的發展始終與勞動創造的質量緊密相關。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語境下,陶瓷磚企業的高質量發展,本質上是勞動者能力、勞動過程、勞動價值的系統性升級。當每一份勞動都凝結著知識與創新,當每一次創造都指向品質與價值,陶瓷磚企業終將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,走出一條更具韌性與活力的發展之路——這既是對"勞動創造價值"的深刻詮釋,更是對"高質量發展"的時代回應。
(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)
相關資訊
轉載本站文章圖片,必須署明來源搜陶網(m.zhuij8.com)外地站點加盟熱線:0757-82770008,QQ99880500 本站律師顧問:廣東中天鼎盛律師事務所:0757-93289933
家居產品導購QQ:632599208 找磚網全國家居經銷商Q總群:52515767 中國家居網絡媒體Q總群:69235136全國家居職業經理總群86188297 協會支持:佛山市禪城區陶瓷衛浴行業協會
版權所有:佛山市家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粵ICP備11050138號 HTML網站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