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要復興,鄉村必振興。作為連接城鄉的重要產業,瓷磚行業一頭承載著城市建設的產業升級需求,一頭關聯著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與城鄉風貌塑造,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“民生載體”與“發展紐帶”的雙重角色。近年來,隨著“黨建引領”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法論,瓷磚行業以黨組織為軸心,將企業發展與鄉村需求深度綁定,在服務鄉村振興中探索出一條“黨建紅”與“陶瓷綠”交融的特色路徑,彰顯了產業的民生溫度與責任擔當。
一、錨定“為民”初心:黨建引領下的需求對接與價值重構
鄉村振興的本質是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發展實踐,瓷磚行業的服務方向需緊扣這一根本。黨組織通過發揮“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實”的核心作用,推動行業從“市場導向”向“需求導向”轉型。一方面,基層黨組織深入農村一線調研,梳理農民對住房改善、公共設施建設的真實需求——從自建房防潮抗滲的“安全訴求”,到新農房美觀實用的“品質追求”,再到村文化廣場、衛生室等公共空間“耐用易潔”的功能需要,黨組織將這些分散的民生需求轉化為行業發展的“任務清單”;另一方面,行業協會黨組織牽頭制定“鄉村適用瓷磚”標準體系,明確防潮、耐磨、低吸水率等核心指標,引導企業跳出“城市高端市場”的單一賽道,轉向“適農、惠農、便農”的產品研發,推動瓷磚從“建筑材料”升級為“鄉村振興的民生工具”。這種需求對接的精準化,本質上是黨建引領下行業價值的一次重構:企業的“利潤追求”與鄉村的“民生需求”同頻共振,瓷磚不再是簡單的商品,而是連接城鄉情感、提升農民獲得感的“幸福載體”。
二、深耕“服務”主業:黨建驅動下的體系下沉與痛點破解
縣域市場“點多面廣、需求分散”的特性,曾是瓷磚行業服務鄉村的難點所在。黨組織以“服務下沉”為抓手,推動行業構建起覆蓋“生產—流通—使用”全鏈條的服務體系。在生產端,龍頭企業黨組織牽頭建立“鄉村定制化生產線”,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(如南方潮濕、北方溫差大)調整產品配方,降低運輸損耗的同時減少資源浪費;在流通端,基層黨組織聯合企業搭建“縣域陶瓷服務站”,整合經銷商、物流商、施工隊等資源,提供“上門量房、場景化設計、集中配送”一站式服務,破解農村用戶“選磚難、運磚難、鋪磚難”的現實困境;在使用端,黨組織推動企業開展“工匠培育計劃”,通過黨員技術骨干下鄉授課、現場示范,提升農村施工隊伍的專業水平,確保瓷磚鋪貼質量。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,更通過服務的附加價值,為優質產品打開了下沉通道——當農民用得上、用得起、用得好的瓷磚產品進入鄉村,消費信心被激活,縣域市場對瓷磚的需求從“被動接受”轉向“主動選擇”,形成“服務提升—需求釋放—產業升級”的正向循環。
三、賦能“共富”目標:黨建聯建下的產業鏈協同與生態共建
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,瓷磚行業的深度參與為縣域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。黨組織通過“黨建聯建”機制,推動企業與村集體、農戶、配套產業形成利益共同體。例如,部分產區黨組織牽頭建立“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合作模式,企業提供技術培訓與訂單支持,村集體整合閑置土地建設陶瓷加工車間,農戶參與瓷磚包裝、運輸等環節,實現“家門口就業”;還有企業黨組織聯合科研院所、設計機構成立“鄉村建材創新聯盟”,圍繞傳統村落保護、文旅民宿開發等場景,研發兼具現代功能與傳統韻味的特色瓷磚(如仿夯土磚、青石板紋瓷磚),助力鄉村風貌提升與文旅產業發展。這種協同不僅延伸了瓷磚行業的產業鏈條,更通過“產業反哺”帶動了物流、設計、施工等關聯產業向縣域聚集,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多元化就業選擇,讓農民從“打工者”轉變為“產業參與者”,為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堅實支撐。
以“磚”為媒,書寫鄉村振興的民生答卷
從田間地頭的調研到生產線的定制化改造,從縣域服務站的搭建到產業鏈協同機制的完善,瓷磚行業在黨建引領下的每一次探索,都緊扣“為民”的初心。這不僅是一次產業的向下延伸,更是一場企業與鄉村的雙向奔赴——企業通過服務鄉村拓展了市場空間,鄉村通過引入產業激活了內生動力。面向未來,瓷磚行業需持續深化黨建引領,將更多資源、技術、人才向縣域傾斜,在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,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勁的產業動能。畢竟,鋪在鄉村屋檐下的每一片瓷磚,都承載著“讓農村更宜居、讓農民更幸福”的民生承諾,也書寫著瓷磚行業服務國家戰略的時代答卷。
(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)
相關資訊
轉載本站文章圖片,必須署明來源搜陶網(m.zhuij8.com)外地站點加盟熱線:0757-82770008,QQ99880500 本站律師顧問:廣東中天鼎盛律師事務所:0757-93289933
家居產品導購QQ:632599208 找磚網全國家居經銷商Q總群:52515767 中國家居網絡媒體Q總群:69235136全國家居職業經理總群86188297 協會支持:佛山市禪城區陶瓷衛浴行業協會
版權所有:佛山市家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粵ICP備11050138號 HTML網站地圖